小便量變少,肚子漲,腎功能變差,
以上都是急診、病房、加護病房,
甚至是居家都很常見的問題。
73歲中風後長期臥床住機構的老先生,
此次住院是因為水腫、腹漲、便祕3-4天,
住院時的BUN 44.6mg/dL, Creatinine 2.92mg/dL, eGFR 22.6 ml/min,
住院後水腫有逐漸改善,
但看護表示患者這兩天尿布的小便有變少,
都要用壓的才會解出一些小便。
病房值班時遇到這樣的情境,
我反射性的就是帶著手持的探頭前往。
腹部摸起來是鼓漲的,
沒有反彈痛,
在決定是否導尿前我習慣會用超音波探查看一下,
漲大的膀胱說明了一切。

橫向掃描的影片可見漲大的膀胱,
甚至漲到了主動脈分叉之上,
縱向掃描的影片可見漲大的膀胱,
如此漲大需要的就是立即的導尿。
腎臟應該也會受到影響才對,
果不其然可見雙側都有水腎。


這樣的情境最熟悉的是急診的醫師了,
幾乎每天都會有機會遇到AUR的就診,
我們也幾乎都會快速查看來確認是否需導尿。
快速膀胱的橫向+縱向掃描可以立即回答Yes or No,
至於測量的部份,我們就不會常規的測量了。
如果可以的話,
也建議看一下是否有造成水腎,
就像這個老先生的情況。
萬一真的無法順利放置導尿管,
也可以利用超音波確認安全的位置後,
進行恥骨上的膀胱穿刺術來立即解決,
這就一定要受過訓練才可以執行喔。
當可攜式的手持超音波也成為病房容易取得的設備時,
值班的醫師們、病房護理師、急診和加護病房的護理師、
各科的專科護理師、以及居家醫療的人員,
將能更快、更明確和有自信的確認這樣的問題。